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LEK

我不想變熊貓眼!————淺談黑眼圈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責任編輯/何亨彥

核稿編輯/林翊庭

圖說美編/柯岱君


難度:★★☆☆☆

先備知識:皮膚相關知識、基本細胞功能

連結大學:解剖學、細胞免疫學


  我相信各位讀者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前一天為了更加了解醫學相關的知識而不小心倘佯在SLEK的世界太久,第二天起床時卻被鏡中的自己嚇醒,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太帥或太美,但另一方面是因為你突然多了一圈明顯的黑眼圈!

  曾經有學者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探討到底人們臉上的那些部位的變化會讓人看起來比較蒼老或疲倦,結果答案就是眼睛周圍(periorbital)的區域[1]。因此,為了拯救各位讀者們的氣色,本篇電子報將會為大家介紹黑眼圈的成因、目前的改善方法及未來可能的改善方法。

 
眼睛周圍的構造

在了解黑眼圈的成因之前,我們要先了解眼下(infraorbital)到中顏面(midface)的各個解剖構造。這個區域主要是由幾個不同的結構組成:臉部的韌帶結構、骨頭組織、中顏面軟組織包括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及脈管組織(vasculature)以及幾乎沒有皮下組織的眼皮(eyelid)。

很明顯的骨頭及韌帶成為這一部份組織的主架構,連接骨頭及皮膚的韌帶(osseo-cutaneous ligaments)為臉部做出分節,例如眼睛下方著名的臥蠶,就是因為眼輪匝肌支持韌帶(orbicularis retaining ligament)的分節及眼周脂肪墊(orbital fat pad)的累積而形成的。而在臥蠶的下方,也有類似的結構叫做眼袋,填充物是眼輪匝肌下脂肪墊(suborbicularis oculi fat pad),而支持的韌帶則是顴韌帶(malar ligament)。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脂肪組織及肌肉組織之間,會需要一個隔膜(septum)分隔兩者。(可參考圖一)

圖一 眼睛周圍的解剖構造
 
黑眼圈的成因

黑眼圈的成因其實有非常多,常見的有過度的色素沉積、皺紋及過薄的皮膚造成血管系統透出。

過度的色素沉積原因可能有兩個:真皮黑色素細胞增多症(dermal melanocytosis)及發炎後色素沉澱(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黑色素細胞增多症聽起來很恐怖,但其實它就是會形成我們一般俗稱的「斑」,真皮黑色素細胞增多症可能是先天(例如:基因)或環境因素(例如:接觸到太多紫外線),讓黑色素細胞出現在真皮層內,倘若這個增生區域剛剛好出現在眼下,就會形成黑眼圈。

發炎後色素沉澱則是可能歸因於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及過敏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可是為甚麼發炎之後會色素沉澱呢?這是因為當皮膚發炎時,皮膚表皮層的最底部那層基底膜(basal layer)可能會受到破壞(可參考圖二),造成原本只存在於表皮層的黑色素進入真皮層。但是因為黑色素不應該出現在真皮層,因此會被真皮層的巨噬細胞視為外來物,並吞噬他[註一]。而含有黑色素的巨噬細胞就會被稱為噬黑素細胞(melanophage),並停留在真皮層。可怕的是,黑色素被是巨噬細胞吞噬後,他並不會被分解消失,而是會在噬黑素細胞裡停留數年。同個時間點,表皮層會重新增生,修補原本受傷的部位,且以正常的步調合成黑色素[2]。我們根據1+1>1的簡單數學計算,便會得到皮膚會逐漸變黑的結論了!

圖二 皮膚的分層及黑色素細胞

  第二個造成黑眼圈的可能原因是老化而造成的皺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很容易產生皮膚鬆弛(dermatochalasia)及眼睛周圍細紋(periocular rhytides)的現象。皺紋會造成臉部的陰影面積增加,因此會較容易產生黑眼圈的現象。那麼為甚麼老化總是伴隨著皺紋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常聽到的膠原蛋白(collagen)、彈性蛋白(elastin)會因照射到紫外線或隨著時間而被分解[3]。更令人痛心的是當皮膚表皮受到破壞時,表皮就會釋放出膠原酶(collagenase),進一步破壞珍貴的膠原蛋白[4]。少了膠原蛋白的填充,皮膚自然無法維持過往的緊緻。另外,皺紋也有可能是骨質或是脂肪流失造成的。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過薄的眼皮。還記得我們在文章的一開始提到的有關眼皮的特徵嗎?眼皮幾乎沒有皮下組織,所以他很薄。但是眼皮下面又有眼輪匝肌的存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你在吃紅豆麻糬的時候,如果麻糬的餡料並不是剛剛好放在正中間,而是偏一邊的話,就可能會造成有一邊麻糬皮偏薄。倘若你這時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原本白色的麻糬怎麼會看起來像黑紅色?!這個現象就很類似眼皮跟眼下肌肉的關係。眼皮下方的肌肉擁有皮下血管神經叢(subcutaneous vascular plexus)及血管系統,這些組織就會讓眼皮透出迷人的紫羅蘭色[5]。

  至於有沒有甚麼時候會讓眼皮血管的顏色更加明顯的嗎?當然有!當我們血管循環不佳的時候,就會淤塞,造成血管擴張。大家還記得因為熬夜讀書而形成的黑眼圈嗎?他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用眼過度,造成眼周的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導致黑眼圈。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大哭之後、失眠等。

 
黑眼圈的治療方式

為了預防黑眼圈,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做起,例如避免熬夜。但是,我們也很清楚有的時候不是我們不這麼做,而是情勢所逼,所以我們必須熬夜。那麼這時我們也可以熱敷自己的眼睛,改善眼周的血液循環,或是使用最不具侵入性的方法——化妝。但是除此之外,在已經紅了一段時間的醫美領域方面,又是用什麼樣的手段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呢?

 
脈衝光術治療(Intense pulsed light , IPL):

IPL是用波長在500 nm~1200 nm之間的光束,透過塗抹在皮膚上的凝膠,穿透到皮膚上。因為皮膚表皮層及真皮層中的黑色素及血紅蛋白(hemoglobin)較易吸收這個波長間的光,因此我們可以讓黑斑進行選擇性光熱分解(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在盡可能不傷害到皮膚及其他組織的狀況下,把黑斑消除。

 
無線電射頻(Radiofrequency, RF):

  RF則與IPL相仿,但是RF並非用光波治療,而是用電子束。利用電子束造成的熱效應,促進膠原蛋白的收縮及新生,同時又能盡量減少對周圍附屬的神經血管組織的傷害。RF的能量比較不會被其他組織吸收,也比較不容易散逸到目標區域以外,因此較適合用來針對較深層的組織,例如:真皮層及皮下脂肪。

針對黑眼圈的非侵入性治療除了IPL及RF外,也是有各式各樣的雷射針對不盡相同的臨床狀況。但是有的時候非侵入性治療的效果卻不如預期,因此有些人也會選擇更進一步的侵入性治療。

 
化學換膚(chemical peel):

化學換膚是表層的侵入性治療,又被稱做美容煥膚,真是一個非常好聽的商業名詞呢!輕微的換膚是將藥劑塗抹在患部,去除表皮層中多餘的角質層(stratum corneum)以及表皮層中的黑色素,而深層的換膚則甚至可以調理到真皮層的部位,讓整個目標區域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整形手術:

倘若以上的各種療程都無法滿足病患需要,那麼我們可以使用最後的殺手鐧——整形手術。針對黑眼圈這個症狀可能的療法包括:脂肪轉移、填充移植物。我們可以將脂肪移植到眼皮下,填充原本無多少皮下脂肪的眼皮,一方面掩蓋下方肌肉血管透出的顏色[6],另一方面也達到緊緻的效果。又或者是可以藉由放入移植物的方式,來補充因老化而流失骨質,使原本鬆垮的皮膚變得緊緻。


閱讀到這裡,請大家再看看鏡中的自己,有沒有感覺你的黑眼圈又加深了呢?不過,這時的你已經了解黑眼圈的成因及可以應對的方式,衡量起來算是很值得啦!當然,實際上黑眼圈的成因可能是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所形成的,而並非只有一個單一的因素。如果各位讀者想更進一步的解決黑眼圈的問題,也可以參考上述的一些解決方法。但是,在追逐美的過程中,也切勿迷失自我,審慎的評估必要性、自己的能力及可能的後遺症,並創造最適合自己的美!

 

讀完這篇文章,你應該會知道:

  1. 眼下到中顏面的區域是由韌帶組織、骨組織、肌肉組織等各種不同的組織組合起來的

  2. 黑眼圈的成因包括過度的色素沉積、皺紋及過薄的皮膚造成血管系統透出,也可能因為熬夜、大哭、失眠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及血管擴張,使血管更明顯。

  3. 黑眼圈的治療方式除了非侵入式的IPL及RF,還有侵入式的化學換膚及整形手術。

 

參考資料:

[1] Nguyen, H. T., Isaacowitz, D. M., & Rubin, P. A. (2009). Age-and fatigue-related markers of human faces: an eye-tracking study. Ophthalmology, 116(2), 355-360.

[2] Nazanin, S. (2020, February 7).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UpToDate. Retrieved March 11, 2020,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ostinflammatory-hyperpigmentation

[3] Kurban, R. S., & Bhawan, J. (1990). Histologic changes in skin associated with aging.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urgery and oncology, 16(10), 908-914.

[4] Saarialho-Kere, U. K., Vaalamo, M., Airola, K., Niemi, K. M., Oikarinen, A. I., & Parks, W. C. (1995). Interstitial collagenase is expressed by keratinocytes that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reepithelialization in blistering skin disease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04(6), 982-988.

[5] Roh, M. R., & Chung, K. Y. (2009).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definition, causes, and treatment options.Dermatologic surgery,35(8), 1163-1171.

[6] Goldberg, R. A., McCann, J. D., Fiaschetti, D., & Simon, G. J. B. (2005). What causes eyelid bags? Analysis of 114 consecutive patient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15(5), 1395-1402.

[7] Vrcek, I., Ozgur, O., & Nakra, T. (2016).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A re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utaneous and aesthetic surgery, 9(2), 65.


[註一]巨噬細胞也有可能主動前往表皮層,吞噬表皮層的黑色素後,回到真皮層。


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