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陰性代表還沒被感染或是完全康復?
ANS:不一定!要看病原體是甚麼!
近期我國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前陣子由於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費篩檢費用,普篩與否的爭議又再次浮出水面。流行病學層次的考量和學說我們暫且不談,在你決定是否自費篩檢之前,還得先問問自己標題中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和病原體的種類有極大關係。首先,篩檢分為檢測抗原和抗體兩大類,以病毒而言,表面蛋白檢測雖然快速但偽陽性機率較高。換句話說,健康人被試劑錯誤的判定為染病的機率較高。衛服部現行確診標準以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PCR,又稱qPCR)檢測疑似個案體內病毒的核酸含量。核酸也就是病毒的遺傳物質,在病毒增殖到一定程度之前是無法被偵測的。那如果檢測抗體呢?很可惜,後天免疫系統的啟動需要時間,因此檢測到血中抗體的時間會比檢測到抗原和產生症狀的時間來的晚,使得抗體檢測在我國通常被用於二次確認qPCR之結果。
當病患康復,沒有症狀後就一定沒事了嗎?許多病毒早已被證實有無症狀傳染的能力,例如腸病毒就可以在病患症狀消失一個月內的時間保有傳播能力。症狀不可靠,那核酸檢測陰性呢?很遺憾的,機器檢測有其極限,而且檢測對象是血液,很有可能病患採檢陰性卻仍有病毒潛藏於體內其他部位。諸多慢性感染的病毒,如C型肝炎病毒,皆有可能在病患症狀緩解且檢測陰性後數年才再度產生症狀。因此,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可以靠食物改變人體的pH值或體質的酸鹼性?
ANS:否,酸鹼性體質為錯誤理論,食物也鮮少改變體內酸鹼性!
相信許多人應該知道這條迷思其實已經被破解許久,創始這個理論的美國人楊氏(Robert Young)也在2018年被法院判定詐欺。事實上,人體內的血液酸鹼值會恆定在一個非常精確的範圍,約為7.35到7.45。這麼精確的數值主要是由血液中的磷酸氫根、碳酸氫根以及白蛋白所維持的。三者都是非常優良的緩衝物質,能夠吸收多餘的氫離子,或是在血液過鹼的時候釋放一些氫離子恢復正常pH值。
另外,食物中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鹼」,大部分網路上流傳的「鹼性食物」都是蔬菜或瓜果類,它們又被稱為鹼灰食物,意思是燃燒後比肉類產生更多灰燼。相對的,酸灰食物,如蛋白、各式肉類就是燃燒後的灰燼為弱酸性。其實燃燒產生鹼性灰燼只代表食物內含有較多的鈣、鐵、鎂離子,和食物本身的酸鹼性沒有直接關係,更遑論吃下去之後影響血液的酸鹼性了。既然食物不影響血液的酸鹼,那你可能還會想問到底怎樣的情況會影響血液的酸鹼性?先前有提到碳酸氫根對酸鹼恆定的重要性,而過度換氣會導致吐出過多CO2,血中碳酸氫根濃度下降,也就造成所謂的呼吸性鹼中毒。另一方面,如果腎臟排除氫離子的能力減弱或是醣類代謝出現異常,造成酸性分子在血液內累積,就會造成代謝性酸中毒。總結而言,不用擔心食物會過度改變你身體的酸鹼性!
Comments